中国农史
    主页 > 期刊导读 >

精深与恢弘齐思和先秦史研究特色

先秦史是齐思和在20世纪三四十年代特别关注的研究领域之一,他本人也在此领域取得了丰硕的研究成果,1947年顾颉刚作《当代中国史学》,煮酒论英雄,评点史林,曾论道:“齐思和先生最近对于春秋战国时代的社会研究的很有成绩。”[1]齐思和在先秦史方面的研究不仅具有精深的功力,而且涉及的领域恢弘宽广,从横向视角来看,他的研究涉及经济史、制度史、文化史、思想史等方面;从纵向观察,他的研究涵盖西周、春秋、战国诸时段的历史。由于齐思和在先秦史方面研究的成果繁富,本文限于篇幅,略举一二,以窥其在先秦史研究方面的卓越贡献。

一、先秦农史研究成就

齐思和对经济史有一定的研究①1941至1946年间,齐思和曾在天津工商学院讲授“中国经济史”。见齐文颖.勤奋 爱国 创新——纪念先父齐思和先生百年诞辰[J].燕京学报,2009,(新26).,其中尤其是对农业史较为关注,他曾有志于撰写一部《中国农业稿》,在一篇文章中他曾说道:“本文作者几十年来搜集中国农业史的资料,很想以《诗经》为基本资料,再加上群经诸子,彝器铭文,作一篇周代农业考,以为《中国农业史稿》的发端。但是,才写了一部分,即感觉到这问题太大,不是单篇论文能讨论详尽的,遂改为分成许多问题来研究。”[2]在先秦农业史领域的主要论著,如《〈毛诗〉谷名考》、《牛耕之起源》、《孟子井田说辨》、《先秦农家学说考》,这些论著所得出的结论,或厘清前人的讹误,或为考古发现所证实,在中国农业史、中国古代史上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

第一,根据《毛诗》“谷名”研究周代农作物,论证“稷”即“谷子”。《诗经》是中国古代最早的诗歌总集,相传经孔子删定,收录自西周初年至春秋中叶500多年的诗歌305篇。西汉时被尊为儒家经典,“当时传授《诗经》有四家:齐之辕固、鲁之申培、燕之韩婴、赵之毛苌。获取国名,或取姓氏,而简称齐、鲁、韩、毛四家。齐、鲁、韩三家武帝史已立为学官”,“自东汉末年,儒学大师郑玄为毛诗作笺,学习毛诗的人逐渐增多,其后三家诗亡,独毛诗得大行于世。”[3]《诗经》作为先秦重要典籍,记录了当时人们的农业生活的一些情况,如农业耕作方式、农作物的种类等,是研究西周农业史必不可少的史料。

为了廓清在《诗经》有关谷名方面的记载,齐思和作了《〈毛诗〉谷名考》一文。“《〈毛诗〉谷名考》是关于周代农业经济的一篇重要论著。”[4]现在看来,《〈毛诗〉谷名考》的主要学术贡献为:其一,齐思和对《诗经》中出现的十五个“谷名”作了一一考证,并且指出这些农作物现在的名称。指出了小麦的使用方法,周代使用麦粒做饭,到了晋代之后才有面食。此外,还对《诗经》中没有出现的谷名作了考证,论证了高粱、玉米、花生、芝麻等农作物中国流传、种植情况[2]。其二,《〈毛诗〉谷名考》厘清了历代学者对“稷”为何种农作物的错误认识。清初程瑶田在《九谷考》中创立新说,认为“稷”是高粱[4],此论一出,应者四起,段玉裁、王念孙、朱骏声、陈奂、马端辰、孙诒让、刘宝楠等人,均奉程说为圭臬,据为定论。齐思和的“稷”即谷子(小米)的论点,为之后考古发掘所证明。1953年,陕西西安半坡遗址发现大量谷子,“当时种植的谷物是粟,即现在华北盛产的小米。”[5]此后在陕西至华北一带都有发现。“可见,谷子是古代陕西以至华北一带的主要粮食。本文中所提出的稷即谷子,而非高粱,和谷子是中国劳动人民最早培育的农作物,已经在考古学上得到了证明。”[6]考古发掘的的结果,进一步印证了齐思和在此问题上的正确判断,反映其卓识学术眼光与精深的考证功力。

第二,进一步考证“牛耕起源于春秋”。牛耕是中国古代农业发展史上的一次巨变,是农业生产力的一次飞跃。关于牛耕出现的时间,中国农史学界众说纷纭,未有定论。根据齐思和考证,中国古代关于牛耕的起源问题,有六种说法。第一,“始于神农说”,清代学者赵春沂在《牛耕说》中持此论;第二,“始于叔均说”,《山海经·海内经》载稷之孙叔均首创牛耕;第三,“始于春秋时代说”,宋人多持此论,宋人周必大《曾氏农器谱题辞》认为,牛耕起源于春秋之间;第四,“始于秦说”,清代乾隆年间,杭大宗著《牛耕说》,认为牛耕秦代首创;第五,“始于汉说”,北魏贾思勰《齐民要术》、贾公彦《周礼注疏》均认为汉代赵过发明牛耕;第六,“始于晋说”,《文选》李善注认为牛耕起始于晋代[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