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史论文_明清吴江地区水土变化与农业发
文章目录
中文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选题缘起
二、学术史回顾
三、文章内容与研究方法
四、创新与不足
第一章 水环境的迁变与蓄泄格局
第一节 唐宋时期水环境的变化
一、水土之变
二、从大圩到小圩
第二节 明清时期水环境的蓄泄状况
一、水环境的内外之变
二、江湖蓄泄水网
三、蓄泄水网的村镇格局
小结
第二章 蓄泄水环境下的淤塞与旱涝
第一节 蓄泄、淤塞与治理
一、淤塞与官民共治
二、淤塞与农民的应变
第二节 旱涝与农业应变
一、蓄泄、淤塞与旱涝
二、旱涝与农民的生存
小结
第三章 田土变动与圩制之变
第一节 田土变动
一、留淤与田土变化
二、坍涨与田土变化
三、赋役变动与利害不均
第二节 圩制之变
一、蓄泄、坍涨与小圩
二、小圩的圩区治理
三、小圩与乡圩组织
小结
第四章 农业选择与农民生境
第一节 水土之间的农事活动
一、丰水环境下的水稻种植
二、罱淤泥为农肥
三、水生物产
第二节 植桑与农民的环境适应性
一、农民的适应性选择
二、制水而用的植桑技术
第三节 租赋压力与农民的生存境况
一、租赋压力与农民分化
二、租佃之重与农民生存
三、赋役之弊与农民生存
第四节 占测经验与农事活动
小结
结语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公开发表的论文
后记
文章摘要:水环境的迁变是一个长期的过程,明清时期吴江地区受太湖东南泄水格局的影响,水环境的主要特征表现为蓄泄水网对陆域的密集分割,丰水环境的作用日趋凸显,水土之间的变化较唐宋时期更为剧烈。水环境深刻改变了吴江农业生产的基础性条件,农业生产在适应水环境的过程中进行变革发展,以“水土变化”为基础的农业生产呈现出一种渐进发展模式。土地是农业生产的核心要素,密集水网造成的普遍化坍涨触及到田土层面,田土布局与面积呈现不定性变化,赋役因之变动,以利害不均为核心的利益冲突成为农业社会的常态性矛盾。同时,适应新田土格局的小圩体系激发了乡村社会的自主性,农业社会逐步走向转型,封建国家的控制强化将农业生产置于更加宏观的时代背景之下,进一步明确了传统农业生产的艰难性与复杂性。此外,水土关系的密切化使得旱涝灾害频发,农民自身对于旱涝灾害的应对,促使传统农业的生产结构的做出调整,稻麦、蚕桑、鱼鳖、莼菱等业协同发展,构成了吴江地区丰富的水乡水环境下的独特的农业体系。土地利用与农业发展的过程与结果综合体现在吴江农民的生活方面,构成了独特的农民生境认知,农业生产技术的改进、社会生存成本的高低变化、农事经验的总结与整理,皆表明吴江农民深谙向水而生的生存哲理。总之,明清时期吴江地区的农业生产业已成熟,基于变动水环境的土地利用与农业发展更多地表现为人类对环境的适应与变革。
文章关键词:
论文DOI:10.27351/d.cnki.gszhu.2019.000850
论文分类号:F329;K2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