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农史
    主页 > 综合新闻 >

地标农产品 找回老去的北京味儿

新京报记者 周怀宗

千年农耕的庭院经济

记忆

拯救老去的北京味儿

点心里的青红丝,就是许许多多中国人童年的记忆。事实上,青红丝最早源于北京的蜜饯,后来才慢慢走向全国,“北京是蜜饯技术的发源地之一,一直到改革开放后,各地发展果品加工,要做蜜饯,都要从北京请师傅。”王玉柱说。

最具风味的农产品,总是要等到合适的时令。而在北京,几乎每一个季节,都有不同的农产品成熟。清代末年的书籍《燕京岁时记》记载了北京各个季节的特产,“芍药乃丰台所产,一望弥涯。四月花含苞时,折枝售卖,遍历城坊”“七月下旬则枣实垂红,葡萄缀紫,担负者往往同卖。秋声入耳,音韵凄凉,抑郁多愁者不禁有岁时之感矣”“十月以后,则有栗子、白薯”……

在经历了冬季和春天的冷清之后,棚子里再一次迎来了卖瓜的人们。

与天地相和谐的饮食

进入现代之后,农业技术高速发展,农产品的更新换代,忽然快了起来。再加上环境的变迁、难测的风险,那些北京人味觉中记录的农产品,渐渐变得生存困难。

“过去的北京果品,基本上都是山里农民房前屋后及山地上自种的农副产品。”王玉柱说,“院子里的葡萄,屋后的果树,构成了最初的庭院经济。为农耕时代里,缺乏经济来源的人们,提供了基础的货币收入,特别是山区老百姓主要依靠果品收入。”

刚上市的早熟西瓜价格不低,但挡不住吃客们的热情。往来的过客停在这里,拿起一个西瓜放在掌上,不管会不会,都要用指关节敲一敲,听听声音。唯有经过这样的仪式,一次买瓜的流程才算得上完美。

“过去的北京,不论城乡,到处可见枣树,尤其是北京的山区,枣树是主要果树品种,每到秋天,满城满乡,房前屋后,都是红彤彤一片。”王玉柱说。

进入五月,天气渐渐热了起来。

燕山的板栗,软糯香甜,和每年2600小时以上的日照、平均日温差10摄氏度以上、无霜期近200天的环境有关。但要吃到正宗的燕山板栗,要等到霜降以后。

还有很多走向海外的特产,比如以“良乡”为名的燕山板栗,而最知名的,无疑是北京烤鸭。

传承

什么最能代表北京的舌尖味道?或许,数量多达35种的地理标志农产品会告诉您,这座古老的都城中,深厚而久远的农耕传统,其实从来都没有消失过。

保护最好的味道品质

燕山的栗子、京西的白梨、房山的柿子、大兴的桑椹,还有五爪的油鸡、肥嫩的鸭子……这些老北京记忆里的味道,它们所标志的,不仅仅是一个地方区域的特产,更是一个山野平原之间,人们传承无数年的口味与习惯。

有些味道只存在记忆中

比如板栗,一直到二十世纪八九十年代,怀柔、密云等地的燕山板栗,还是享誉中外的品牌。王玉柱介绍,在很长时间里,燕山板栗被称为“良乡板栗”,就是因为良乡是销售板栗的集散地,然后会销往全国乃至海外,“其实良乡并不产板栗,但北京的板栗,包括一部分河北的板栗,都会拉到这里集中销售,当时有很多是销往海外的。”

这种印记横贯了北京这座古都的漫长岁月。住在灯市口的老舍,曾记录了从初夏开始的水果故事:“青杏子连核儿还没长硬,便用拳头大的小蒲篓儿装起和‘糖稀'一同卖给小姐与儿童们。”

可以想象,在早先年间,京西的群山里,梨、杏、枣,被放在骡马的背上、人的肩膀上,沿着蜿蜒曲折的古道,一路进城的场景。

北京鸭即是如此。北京鸭是北京烤鸭的原材料,地道的北京烤鸭必须要用正宗的北京鸭。这种中国原产的白羽鸭,生长更快,皮下脂肪比一般的鸭子更厚,可以适应长时间的烤制,而不会变焦。

卖果子的人,或许理解不了这种诗意。对他们来说,一筐鲜果、一担干果、一只鸭子,可能是农耕生活中,唯一可以换来现金的方式。这些现金,会变成妻儿的新衣服,孩子们读书的纸笔。所以筐里的果子,要用布遮得严严实实,以防漫长的路程中,被风沙伤了果皮,影响价格。

“在我的后园,可以看见墙外有两株树,一株是枣树,还有一株也是枣树。”鲁迅的《秋夜》写于1924年的秋天,那时候,他刚刚从西四附近的砖塔胡同,移居到阜成门内的西三条胡同,院子里的两株枣树,在他的笔下,永久地留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中。

常年从事北京鸭养殖技术管理的张萌告诉记者,他所在的企业,是北京鸭最大的养殖企业之一,也是多家北京烤鸭企业的供给商,至今仍然坚持用传统的工艺喂养北京鸭,保证北京鸭的原始风味,每年出栏的北京鸭,在一千万只左右,“这些北京鸭主要用于烤鸭,范围不只局限在北京,而是销往全国各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