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农史
    主页 > 期刊导读 >

透析西藏农史的制度经济

编辑同志让我写一篇关于西藏农业发展历史的稿子,让我犯起难来,因为农业发展历史包括农业技术、农业制度、农业生产力增长以及农业文化等多方面的问题,用两三千字来说清楚这个问题,恐怕也不是个简单事情。联想起近10年来在中国流行的制度经济学,倒可以把这两个事情放在一起说说。制度经济学现在很是显耀,不管是学术会议、讲座、文章还是平时聊天,经济学人说起话来,好像不扯两句“制度”就不懂经济学一样。而制度经济学到底是什么,我看至今也没有多少人弄明白,也许,这也是该学科流行的原因吧,各类人群都,可以根据自己的好恶,摘点编点,来满足自己不同的目的。从经济学发展的历史来看,制度经济学从产生那天开始.确实有点好思想好启示,重要一点就是它突破了新古典经济学不谈“制度”的传统,“在新古典经济学中.制度和时间都被抛弃掉了,社会经济的核心问题被归结为稀缺资源的配置问题”。从19世纪末期在美国兴起的制度经济学派,重点考察制度对社会经济的影响,研究经济制度的产生、发展及其作用。但制度经济学中的76中国农村科技·2007/7制度与我们要说的制度的含义不完全相同。到了20世纪中期以后,新制度经济学崛起,其新就新在对制度的分析.不再是早期制度经济学那样对制度做描述性的分析,更重视用一些概念对制度进行更深入的探讨与研究。不管是新还是旧,其根本点还是在古典经济学中单纯的经济分析中,加入了法律、政治、文化以及其他因素,这些其他因素,都可以称为制度,美国经济学家凡勃伦就把制度理解为思想习惯、生活方式、精神状态,到新制度经济学那里,好像有点进步,把制度理解为人类交往的规则。本来,从经济之外的因素来探讨经济关系,是好事,但制度经济学最终也没有跳出古典经济学的逻辑.顶多把制度也看作一个经济增长的变量,逻辑上没有什么突破,以至于现在,在西方经济学家那里,制度就成了大杂烩的简称.什么都可以用制度来代替来分析。其实.在马克思的论述中也有制度这个概念,制度的核心就是权利,权利是什么,是人与人之间的关系的根据。人与人之间地位的区别,就在于这个权利。从这个层面讲,马克思经济学话语中的制度,核心就是生产关系。制度这个概念.可以把马克思所说的生产关系这个概念都包括进来了。光从制度这个概念上分析,在马克思经济理论里.远远比制度经济学那里来的高明,来得深刻,为什么,因为在马克思理论中,人、阶级、权利、制度是一个系统,是生产关系这个概念的展开,也是贯穿于其学术理论体系的内核。那么.在我看来,考察西藏农业的历史,可以从两个角度来看,一是生产力层面。西藏农业的生产方式.一是种植.二是放牧。我们的经济学理论中,有这样一句话,生产工具是生产力发展水平发展水平的重要标志。从这个层次来看,放牧这种生产方式比较简单,一是生产工具较少,另外,生产工具受自然环境等条件的限制,到现在也没有发生什么大的变化。而种植业用的工具,西藏民主改革以前农业生产一般均使用木制农具、没有农用机械设备.耕作粗放。20世gP_60年代改良传统农机具,国家调拨拖拉机、圆盘耙、脱粒机等,农民开始使用较进步的铁制农机具。到了20世纪70年代,西藏引进、试用、普及各种大型的较为先进的农用机械,同时应用、推广化肥、农药等先进的生产资